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气候变化、环境和灾害工作: 企业、社区和个人的责任
气候变化、环境和灾害工作: 企业、社区和个人的责任

2017-10-1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秘书长Rory Truell:社工与环境、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国际社工联合会会员共同制定了接下来十年共同关注的目标。第一个是社工要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公平。第二是促进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第三个任务是促进社区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明年的都柏林会议上,我们将会讲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有这四个目标都是基石,他们紧密相关、不可分割。这就是我们作为社工这个职业在接下来的十年要去解决的问题,他们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个互相联系的问题和过程。

在哥斯达黎加,社工和政府一起来合作带来法律法规的变化,这个法规将社会服务部、教育部、卫生部以及包括法律部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部门能够和社区进行沟通,能够和社工进行合作。

社工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工作呢?他们所做的第一点就是在社区内部工作,大部分社工都居住在本地社区,他们希望整个社区能有一个发展的基本框架,能够了解每个社区到底需要什么。社区说我们需要教育,那他们就会建立学校。

与此同时,他们说我们的社区有资源、有技能,那么到底他们的社区有什么样的商业发展模式呢,我们如何帮助到整个社区的商业发展?很多人说他们想做旅游业,因为在哥斯达黎加旅游业发展很快,所以当地社工就开始和旅行公司进行合作。

所以你可以看到,事实上哥斯达黎加的政府并没有在其中进行大量的资源投入,只是改变了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与此同时,社工探讨的不仅仅只是贫困,还包括贫困所带来的其他的因素,所有的人都是以志愿的形式加入到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接受赤贫这样的生活现状,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改善它。

中山大学教授张和清:中国灾后社区重建的社会困境及其出路思考

过去三年,我们跟南都基金会合作开发了一个中国灾后社区重建的学习网络,南都基金会召集了一批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了“正面灾害观”的概念。环境的健康决定了社会的健康,社会的健康又决定了经济的健康。反过来看,我觉得可能一些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社会的伤痛。正面灾害观,就是正确看待自然灾害,积极吸取教训。

每一次自然灾害都可以起到三个正向的作用,第一是能力激活的作用,当我们遭受自然灾害打击的时候,反而把人的抗力激活。第二是因着一些自然灾害,其实是对人类的提醒,它可以重建我们道法自然的关系,重新唤起我们和自然良性的沟通。第三,任何一个灾害它其实是有警示作用的。

未来我们计划去培训社区减防灾讲师,然后再通过这些讲师进到村庄、进到千家万户,开始三个方面的教育:第一是社区减低危害的教育,第二是生命教育,第三是道法自然的教育。

我觉得如果能够推动社区减低危害教育,推动对生命的尊重,推动对自然的敬畏,就有可能克服异化的现象,这样悲剧才不会重演。而且这样自然对我们的警醒、自然对我们的提醒才能够变成警醒的作用、沟通的作用,才能够让我们在自然面前变得更加敬畏自然,让我们活得更加有尊严,最重要的是,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金莉:社会工作与可持续性

2017年国际社工日的主题是“促进社区和环境可持续性”。中国现在整个的发展方略是五位一体,就是政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在具体的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国家提出了要加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这是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很大的一个转变。

在中国的社会治理的模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然后是中间力量的介入。这三种模式虽然形式略有不同,各有侧重,但是都体现了要让社区更加温暖,宜居、便利、可持续。

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呢?我从问道、增能和创新这三个方面再给大家做分享。

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我更希望强调的是,社会工作是一个专门的职业,第四个层面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什么是可持续性?一个是从自然资源得到管理以维持未来的生产。另外一个是从效用和消费,是不随着时间而下降。另外的表述就是可持续发展是能力和共识的构建。另外,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组织的行为,要用组织行为的方式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是要在社会、经济、环境这几个纬度方面要能够做到合理、可行、可承受,这才能够达到可持续。

在增能方面,一个是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建设,同时还想特别强调的,我们也需要传播,也要关注自身的健康和自身的保护。我们自己如果充满了能量,像小太阳一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温暖别人。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动能,要靠组织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推动,搭建平台,互相给机会,政府、市场和社会民众相互赋能。

最后是创新。一个是社工本土化,另外就是本土社工化。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卓华:社区减防灾项目的深圳探索

深圳处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经常发生台风或者积涝灾害,再加上城市化的快速建设,我们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经过十年的积累,社工现在分布在深圳全部的670个社区,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深圳社工就积极参与其他省市的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基于这种基础,同时又有三社联动机制,为社工介入社区减防灾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路径。

深圳社工在社区减防灾领域以及在灾害救助领域方面做的工作首先是队伍建设,我们于2015年成立了深圳市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到今年我们一共有254个灾害支援队伍。灾害社工队员平时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们会参与社区应急服务。

第二,社区的减防灾教育。首先我们从社区需求调研和社区减防灾教育开始。城市社区需要什么样的减防灾社区教育,不是社工说了算,而是回应居民的需求。我们归纳出来四个课题模块,第一是减防灾政策,第二是指挥统筹,第三是专项技能,第四是安全通识。针对的人群有六大类,从政府官员到不同人群的需求,精准化地进行对接,根据这个模块去配置、去回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是从个人到家庭到社区服务的同步;再次是从行动到机制的建立。我们2016年在市民政局的帮助下成立了深圳市减灾防灾联合会,其中联合了深圳生产减防灾的企业、救灾组织包括社工服务队以及前线的救援队伍,同时我们也开了一些研讨会来讨论合作机制的问题。

第三,我们跟政府有非常好的互动,我们的灾害社工加入了民政部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减灾平台,同时我们也在救助站设了情暖鹏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