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一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实践样本
一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实践样本

2015-01-29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营盘村1组群众参与投工投劳平整路基


 民良河治理前后对比

编者按

14年前,时任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农村发展部主任的丘仲辉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调研,决定推广小额信贷项目。

时至今日,项目已经从本金20万元累积到300万元,在沧源县8000户居民中滚动,造福当地数万人。

而14年中,随着小额信贷项目而诞生的一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也正在逐渐展现出他的魅力:从基本的5户联保信用机制,到一个村里所有参与5户联保的家庭结成“中心活动组”商议大事儿,再到各个村子的“中心活动组”联合成县级的“乡村发展协会”,一个自下而上的农村社会治理综合社区发展路径慢慢形成,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就是这次实践的样本。

“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就是围绕社区做综合治理和发展,通过恢复自然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展开的,即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保护环境,这两点不能相互排斥,而是要协同发展。”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说道。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只贷女性不贷男性

2005年之前,肖丽华还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民良村一名女性村民,每天在家就是田间地头和自家房屋两点一线生活,也不太愿意抛头露面,而2005年在民良村出现的一个小额信贷项目令她的生活有了改观。

“以前外面大部分事情都是老公打理,妇女主内,我们也没啥爱好,干农活养小孩嘛,村里都这样。”肖丽华回忆说。

2001年,时任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农村发展部主任的丘仲辉来到沧源县推行“小额信贷”项目,几年推广逐步在全县覆盖。按照爱德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规定,“信贷额度可分为1000元、2000元、3000元三个等级,特殊情况最高不超过5000元。每年年中和年未为还款时间,每次规定还一半,年利息为6%。且只贷女性不贷男性,沧源县境内所有农村妇女只要认为自身有偿还能力都可以选择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

爱德基金会云南项目主管李娟说:“之所以只贷女性并不是性别歧视,主要还是想帮助妇女能够在生活中发挥更多作用。”

2005年2月,肖丽华第一次听说小额信贷项目后,经过申请顺利贷到了1000元。当时只敢申请最低额度,肖丽华说:“怕自己还不上呗,不敢多贷。”

拿着1000元信贷资金,肖丽华购买了生猪、小鸡种子和饲料开始家畜饲养,而在过去她家只能耕种水稻、油菜、蔬菜、玉米等。“饲养家畜成本高,当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种蔬菜成本低,只能耕种农作物,收成也低,每年全家年收入也就13000元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肖丽华说。

遵照承诺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6年2月将这1000元还清,2006年肖丽华又贷款2000元,2007年至2014年,肖丽华每年都能贷到3000元,可耕种农作物类别大为增加,蔬菜、油菜、佛手(药材)、树、竹子、核桃、茶叶等均出现在她家农地里,家畜饲养也丰富起来,家庭年均收入达到23000元。

从“联保”到“中心组”

2001年爱德基金会在沧源县境内首次实施小额信贷项目后发现,该县农村妇女贷款热情很高,为了保障“小额信贷”的回款有保障,项目要求妇女在贷款中必须找到一个人担保,推荐种、养殖业务相同的5户居民进行互相担保。

这样原始却有效的担保模式,利用的正是民间基层的互信机制,已经被许多从事“小额信贷”项目的公益机构使用。“采用5户联保,使得贷款人明白贷款责任和小额信贷安全,帮助资助对象更应该使他们明白权益和义务。”李娟说。

肖丽华2005年2月加入“小额信贷”后,从2006年开始选择了本村和自己生产发展模式相同的5户进行“联盟”并相互信用担保,继续进行小额贷款。“5户就是自己找,种、养殖农作物相近就好,相互之间给对方信用还款担保,就能贷到钱。”肖丽华说,她近些年的贷款均来自于“5户联保”为她提供的信用担保。

“5户联保”的出现给当地妇女进行“小额信贷”带来了便利,也使得5户间产生了彼此依赖和信任。

然而,爱德基金会的尝试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小额信贷”逐步推进,当地出现了更多的“5户联保”,在沧源县境内一个村有时出现几十个“5户联保”,这数十个“5户联保”形成了乡村“中心活动组”。

综合发展计划“升级”

例如,像肖丽华一样在民良村的各个“5户联保”组织就组成了“爱德乡村发展协会民良村中心活动组”。活动组由“5户联保”的群众集合而成,由小额信贷作为基础形成的乡村社区自治组织,这一组织的设立,本意是团结更多乡村群众,增强乡村家庭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但这个完全由群众自发成立的组织,开始运作起来并不顺利。

“农户间田地分割是否公平?垃圾池修建村东头还是西头?艾滋病如何防治?这样的事情有时就会演变为争吵,几乎每星期都会发生,农户们都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长期下去村里根本没办法发展,光靠着国家几个低保和政府政策还是有些发展滞后。”肖丽华有些无奈地说。

但在村民们拌嘴过程中,中心活动组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几天后,肖丽华看到中心组开始制定起组织的村规民约,所有中心组成员进行投票选举中核心成员5名,分别是中心“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妇女主任”,这5名“领导”来负责组织中心活动组学习、培训、建设工作。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机构能力建设,通过小额信贷光把人组织成机构没用,要使机构能够良性自我运转,这才是社区综合发展项目想要的。”李娟说。

2007年,肖丽华在这次中心活动组的“改革”过程中,很荣幸地被推选为“妇女主任”。为此,她的工作不再只是通过小额信贷发展生产,还要对中心活动组的妇女情况了如指掌。

“选出这5个领导后,我的电话也突然多了起来,原来在家好几天手机都不响一声,现在响个不停,防治病虫、计划生育、歌舞表演都找我,我一下成了啥事都能办的万灵通。”肖丽华笑着说。

此时,爱德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已经在沧源县境内各乡村开展起来,群众基础良好。在小额信贷施行4年后,由于每个村子的“5户联保”数量增多,各村又相继成立了中心活动组。更大的乡村社区综合发展计划正在酝酿。

最终2005年10月23日由444人组成的纯民间组织“沧源爱德乡村发展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各村中心组的总部,服务于旗下8个分会和50个自然村中心活动组。

群众参与的试验样本

“小额信贷”帮助农户促进农业生产,提高收入水平,但当地基础设施落后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却仍制约当地农户经济生活发展。此时,爱德基金会准备在乡村实施的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已经蓄势待发。根据爱德基金会倡导社区综合发展理念,施行“三方共建”。“爱德投入”、“政府补充”、“百姓出工”的方式,一个社区综合发展之网就地铺开。

“中心活动组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社区综合发展的机会来了。”李娟说,“强调群众参与是我们的初衷,这种参与从源头上开始。协会不强调一定要修哪些设施,基本都是听群众意见,百姓上报,协会专家综合决策,百姓再投工投劳参与。”

“后村的近千亩土地都是村民们挑水自发灌溉的,不懂得雨水收集,土地前的一条沟渠底浅,土地经常下雨被淹,我们就希望能够改变一下,但当时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动不了。”肖丽华说。

共同的抱怨被民良村部分村民反映给爱德乡村发展协会中心组,通过逐级上报到沧源县爱德乡村发展协会,协会很快同意进行改善,并派专家前来指导。在沧源县勐莱乡民良村及各村“河道治理”、“灌溉沟渠”、“人行桥”、“垃圾池”、猪圈砌垒等发展项目逐步推进起来。

肖丽华被选为村妇女主任后,接手的第一桩任务就是建设民良村的“河道治理”和“灌溉沟渠”项目建设。

民良村的“引水灌溉”、“沟壑扩建”看似顺利,但真正推行起来也破费周折。与肖丽华不同的是,民良村一些群众并没有接受教育,让他们参与到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决策中来有一定困难。

“通过反复告知,一户人家多次宣传,希望村民们能来投票,参与社区综合发展决策,不会落下一个村民,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肖丽华说。并且要向村民讲述投工投劳的方式,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当涉及当地集体实施的一些项目,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关,实施这些项目在国家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集体自筹一部分资金,但集体又没有自筹能力,从农民手中集资也不是很好的办法,为了解决这部分资金问题,就需要农民无偿的投工投劳。

目前,“河道治理”、“灌溉沟渠”两项工程已经完工交付。

2008年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四川绵竹卧云村被确立为爱德基金户资助对象,就在那一年,爱德基金会开始社会综合发展理念根植于当地,让灾区群众参与项目决策成为必须。

“即便是再难,群众知识水平再低,也需要让他们参与决策,否则就失去了社区综合发展项目意义,这需要找对方法。”爱德基金会资源发展中心总监李洋说。

当时,为了在社区建设一个临时卫生站,灾区民众都有着不同意见,一些知识水平低的民众并不能将自己意见很好表达。“为了保护他的表决权,我们想着通过将实施决定选择化的方式让灾区民众参与。”李洋说,“用三个竹筐分别代表三种不同实施意见,知识水平低或者难以理解的居民就通过将石子放入竹筐的方式来表达,换了种表达形式达到参与效果,这是我们想要的。”

现在在肖丽华的带领下,民良村中心活动组的歌舞表演队已经成立,经常会定期到其他村寨歌舞表演队中进行PK。

目前,沧源县爱德基金会综合发展项目已经进行到第三期,将南滚河生态自然保护区内的群众确立为综合发展项目计划对象。

与政府的互动合作

从2001年爱德基金会在云南沧源县实施“小额信贷”项目开始,与官方合作就从未间断过。

云南省政协智力支边扶贫办公室主任张冲生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小额信贷’刚进入沧源县后,政府就意识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民间项目,很快就在省政协机构智力支边扶贫办公室中以合作形式成立了‘爱德项目办’,以政府与民间联手方式共同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2008年沧源县政府又批准了《沧源爱德乡村发展协会拓展方案》,并在沧源县范围内吸收会员,同时成立了项目协调办公室、人才培训中心、文化教育发展分会、农村环保分会、卫生与保健分会、妇女发展分会、产业发展分会、科技推广与普及分会等8个下属机构,并在乡镇设立联络员。

根据“沧源县爱德乡村发展协会”提供数据,截至2013年底,协会会员总数达4279名,其中农民会员2723名,占总数95%;机关会员145名,占总数5%;少数民族会员2803名,占总数97.7%。

沧源县政协副主席、爱德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卫权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协会中社区群众占大多数,吸收和自我加入机关会员在全县综合社会发展项目中都可以起到智力帮扶和有效决策的作用。”

截至目前,从2001年开始推行的爱德基金会沧源小额信贷项目经过14年发展已覆盖至沧源全境,通过培育农民种养殖方式,增收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同时在自治组织爱德乡村发展协会下还发展了个各村中心活动组,组织起自己艺术文化队伍,对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