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我们为什么要做口述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做口述历史?

2016-04-13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唐建光



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 唐建光

我们中国人可能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历史教育。从小学直到大学,都有非常完备的历史教育。但这个并不是历史的全部,那么另外一部分,就可能需要我们把记忆口耳相传。

为什么要做?

举个例子,我的长辈都去世的比较早,所以对他们和我自己的家族,我基本上是很少知道的。

听我母亲说,当时我的母亲这系是来自于陕西,父亲可能来自于湖北,但具体是什么来历并不清楚。有一天,我给我当时11岁的女儿一百块钱,让她去列出尽可能多的、跟她有关系的亲戚的名字。为了这一百块钱,她和她的两个表哥打电话、发邮件和现场询问。问了一圈下来,她给我提供了113个人的名字。

我当时非常非常惊讶,为什么呢?因为其中70%的人我都不认识,其中我熟悉的人也就二三十个。所以我想,中国有非常好的修家谱和家史的这种传统,但是我们经过这一百多年的战乱、动荡,其实很多人之间都已经非常淡漠了。但我的女儿能找到一百多个名字,她让我感觉到我们每个人是有来由的,不仅仅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有血脉和文化精神的传承。

个人史和自己的关联

曾经有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某年德国总理访华的时候,给中国政府捐了一个档案复印件,内容是一九零几年的时候,德国的一所大学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博士,名叫李复己。中国经过很长时间的查找,才查出李复己是中国工学毕业的,和复旦大学有关系,然后复旦大学就把这样一个历史的印证领了回来。但是没有人知道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只知道一个叫做“李复己”的人是第一个西方培养出的中国物理学博士。

直到很长时间之后,李复己的儿子在北京看到了报道,由此,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厘清他父亲的人生轨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毕业之后,李复己回到中国,在一个公司做工程师,然后在1937年后辗转到了四川自贡,在当地盐厂里做修桥修路之类的工作。就是这样的一个具有很好天分的物理学家,最后的归宿是在1950年代,在一所中学教英语直到去世。

当时我们看到他的故事,觉得中国有好多民间的故事是不被人所知的。我们不知道,中国曾经有一个很优秀的物理学人才曾经挑战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定律,所以获得了这样一个博士学位。但是他后来的生活和命运,被时局和战争所改变,一直默默无闻,以至于他的儿子都不知道父亲曾经有这么一段过去。

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强调宏大叙事,但是像这种普通人、我们身边的历史是很少被关注的。我认为,我们做个人史的口述影像,记录自己身边的历史,首先是为自己。

会有哪些收获?

我想,个人史都是跟自己有关系的。

第一是真情沟通。我们那一代大概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末期,但是我们的上一辈和再上一辈都经历过大饥荒。我们有些人可能会去嫌弃自己的爷爷奶奶,觉得他们特别的、不可理喻的节俭。比如我的岳母,有一次,我们家里的饭都已经馊了她还要吃,她舍不得倒。我说,这个饭可能是价值一块钱,但是如果你拉肚子,你可能会需要花几百块钱来治疗它,但是我仍然没办法说服她改变这个习惯。如果有年轻人觉得她不可理喻、不可思议,那么这就可能会造成很多代际的隔阂。但是你真的知道她或者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吗?他们的弟弟妹妹可能在五十年代,曾经因为灾荒去世,而他们经历过的大半生都是物质匮乏的,他们永远有种饥饿感,这种饥饿感是在自己的骨子里的。即使可能他们家里实际有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他们可以买几万袋大米了,但是他们舍不得吃。

所以,在从事口述历史记录的实际过程中,它带来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沟通”——跟身边的亲人、跟身边的朋友、跟长辈、跟自己所处的故乡去了解、去沟通,然后达成一种默契或者共识,这是我们感觉到第一点。

第二是认识到真实的历史。

第三是我觉得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讲,他们通过自己去采访、记录、制作这样的一个过程,大大地锻炼了自己。

在年轻人做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比较头痛的是:大家可能都会写很好的文章,但是,他如何能够去找到好的故事呢?找到好的故事,并把它用影像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对年轻人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