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巨头们的“互联网+农村”扶贫战略
巨头们的“互联网+农村”扶贫战略

2015-09-08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赵超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升,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河南省兰考县胡寨哥哥合作社的负责人王继伟表示。

在胡寨的村子里看到,这里大棚林立,利用有机种植技术,蔬菜和果树茁壮成长。每年,村里的农产品销售一空,每个大棚为一户村民带来4万元至7万元的收入。村里贫困户少了,就在这两年,合作社决定年底不分红,将收入拿出来建了一个幼儿园,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免费上幼儿园。

“经济发展了,我们要为大伙儿提供一些社区服务。”王继伟表示。

但合作社的发展不是没有困难,管理水平难以提升、生产缺乏资金等难题需要解决。这几年与宜信宜农贷合作后,村民们获得了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帮助,同时,“爱社员”平台也让合作社的信息与业务的整合能力得到提升。

作为“互联网+农业”爆发的一年,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发布了自己的农村战略,而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业务同步下沉农村,宜信也并非个案。进入2015年,互联网的“大佬”们几乎都在悄无声息地开始在农村进行扶贫。

早前,京东请来“小贷之父”尤努斯教授,和格莱珉中国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准备大力开拓广大农村市场;苏宁公益众筹平台正式搭建,主要面向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等为项目提供信用评估和背书,为当地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信息发布、销售平台等全方位服务。

作为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汪向东在近期赣州革命老区电商峰会上进行了“电商进村助力扶贫攻坚”的发言,重点提出了“电子商务+扶贫”的概念,表示这是一种新事物,是新的扶贫方式,符合国家提出的“创新扶贫方式”的要求。

如何认识这一现象?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小额信贷研究室主任孙同全表示,互联网企业下沉农村,将改变社会扶贫的参与格局。

孙同全表示,以前扶贫事业的主要参与者是政府与公益组织,“政府是必须做,公益组织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现在企业为什么能大量参与扶贫?互联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微软就曾启动贫困山村和务工人员的电脑技术培训项目,做了十几年,一开始项目做得不好,后来项目越做越好,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备,网络逐渐普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互联网企业进入农村扶贫,既可以拓展业务,又能获得社会声誉,以市场的方式帮助农民有尊严地脱贫。

但互联网企业做扶贫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挑战,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来自于做公益、市场、政府三者不同思维逻辑的碰撞。

首先企业是基于市场的,而市场的逻辑是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配置的效率,强调增加利润,利益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补偿;而扶贫则是做公益,那就有一套做公益的逻辑,公益强调的是良知、善举,强调公民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第三类是政府逻辑,扶贫是政府执政目标的要求,强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这三种逻辑当然有交集,需要结合,但有时又会出现矛盾。你不能够期望一个企业用政府的方式行事,政府要去打造少量的亮点并不难,难在“成规模、可持续、见实效”,而公众要求企业做公益,尽社会责任,但不能让企业放弃市场化的逻辑,牺牲市场效率。

但我想,这样的矛盾,正是扶贫领域可以创新的机会。

文化行者青年中心联合创始人

赵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