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专栏 > 公益服务的根本目标是解决本质问题
公益服务的根本目标是解决本质问题

2016-11-0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杨汉淳

公益服务的根本目标是解决本质问题,而不是解决需求。但目前阶段,支持公益服务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还是占少数,支持解决需求的占多数,原因是现阶段的非营利组织还是做着大量慈善范畴的事情。厘清公益服务的目标,会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去更好地从项目设计的源头去思考,从而在公益服务设计上更好地切合实际的情况,获得更加有效的服务成效。

现存普遍的观点是做公益服务是要从需求出发,但这实际上是片面理解公益服务的结果。例如做扶贫,如果只是从需求出发,那么服务对象现状是穷,于是就给钱给物资,只要针对某一地区的服务对象持续地这样做五年以上,这个地区的服务对象就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如果你中止捐钱捐物,那么反而会得到服务对象的责难:为什么我这么穷,还不给我们钱不给我们物资?为什么要中断给我们的资助?

因此,简单地从需求出发的观点是片面的,更不应该被公益人奉为第一信条。简单粗暴的慈善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应当以解决问题为己任,思考质疑服务对象提出的需求的合理性。

在思考服务对象的需求时,还应该思考:这个需求是服务对象的需求还是我们组织的需求?

有的组织是带着项目去找服务对象的,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因为手头有钱有项目,着急把项目落实在这个地区。这个现象在某些城市的公益创投项目中会不时出现。这类服务是浅层的,没有递进关系,并没有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

正确的服务是要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如何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再用扶贫的例子,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出发,那么探索和思考之后,就很容易制定出精准扶贫的计划出来,从而实现较为彻底的解决当地贫困问题。问几个为什么之后,大致就可以区分出来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匮乏致贫、地缘致贫等原因。然后探索针对因病致贫如何通过医保和医疗救助筹款解决病人的医疗问题,不仅实现了这个病人的生存问题,还顺带解放了一个家庭成员因为照顾病人而失去劳动就业机会。一个家庭增加一个就业劳动力,参加工作,家庭的收入就会提高,家庭就能够实现脱贫。因残致贫的也是类似,如果当地残疾人多的,可以在当地建立一个日间照护中心,实现高效照顾和低成本的平衡。同时可以让家庭多出一个劳动力去就业,从而改善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实现脱贫。其他的也是类似。

需求是相对浅层的,公益人需要花时间去实地了解服务实施地的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通过深度访谈,去了解和分析他们真正的问题。如果公益人没有去深入思考所服务的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困难的根本原因,那么就很难达成服务成效,即使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从公益项目的设计之初,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基础的信条:一切公益服务应当以服务成效为评价标准。设计项目里的公益服务,需要思考:1.做这个服务活动能不能达到我们项目的服务目标或者其中的一部分?2.我们的项目服务人数预计是多少?可以覆盖多少人?3.各个服务活动之间有没有递进关系?有没有朝着项目目标去努力?4.如何评价这个项目服务的成效?指标是什么?

最终评价这个公益项目的成败,关键是服务对象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在项目结束之后,服务对象有没有能力自己解决这类问题。如果服务对象通过参与这个公益项目,获得了能力的提升,或者外部资源环境系统的改变,他们可以相对长期地解决和处理既定的问题,那么,这个项目就是成功的。

在项目的结项时,我们应当评估:服务对象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服务,获得了多少的改变?他们有多少人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才是公益服务存在的价值。一个公益服务项目实施之后,给服务对象带来了多少改变,思维的改变、更系统的资源观、更多可以一起努力的同伴、获得自己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都是评价的标准。只有实现服务对象的思维、资源、家庭的改变,解决到根本问题,这个公益服务项目才算是成功的。

以终为始,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开启公益服务的探索,就会离实现越来越近。

广东省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总干事

杨汉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