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媒体人梁宙 公益界的“化学反应”开始了
媒体人梁宙 公益界的“化学反应”开始了

2015-09-2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正因公益与“互联网+”的碰撞,如今公益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9月18日,“互联网+公益”也成了在深圳拉开帷幕的第四届慈展会一大热议话题。

“互联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使每一个生命个体背后发生的故事和它的因果链条在瞬间显现出来,使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对自己和他人的命运感同身受。”慈展会“互联网+公益”之公益生态专题论坛上,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平说,互联网使人人公益成为现实。

互联网公益带来募捐上的规模效应。此前,在9月9日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上,同具互联网公益基因的腾讯公益发起了配捐活动,网友每捐1元,腾讯基金会配捐1元,网友每捐10000步,腾讯基金会(及其爱心伙伴)配捐2元,配捐上限最高可达9999万元。此活动仅三天时间,民众捐款额便高达1.27亿,腾讯基金会因此配捐了9999万。

遭遇互联网,公益界发生了“化学反应”,互联网公益的威力与潜力也正在逐渐显现。

随着国内移动设备用户的日益增多,通过互联网为公益事业筹到的善款占总筹款比例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数据,2012年来自互联网的捐赠仅占所有捐赠中的8%,2013年这个比例提高到了15%,2014年约占到了1/3,2015年的占比则预计将达50%左右。

在今年慈展会上,有一条公益街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这条公益街由“路人甲”这一互联网公益平台上的20多个公益项目摊位组成。这一主打“惠捐模式”的新兴互联网公益平台也引起参会者关注。该模式规定,用户在提交10元钱的小额、定额捐赠后,便可兑换合作爱心企业的优惠券。

“互联网公益有着社交的特点,发展往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钱与事的关系,第二阶段建立人跟事的关系,第三阶段建立人跟人的关系。”路人甲CEO韩靖说,传统的公益模式中,人们捐钱后便和项目断开联系,互联网平台则能使捐赠者与项目以及受赠者实现互动并维持联系。

在“互联网+”时代,不少人提出了“互联网公益会颠覆传统公益”的说法,但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并不这样认为。她指出,在“互联网+”时代需要看清楚哪些需要变化,哪些根本不需要,甚至还要斧正互联网所带来的负作用。

按照国内法律,并不是所有的组织或者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募捐的,只有具备特定资质的基金会项目才可以进行面向公众的募捐,但互联网公益则意味着对不特定的公众募款。金锦萍称,很多没有募捐资质的项目往往挂靠在有资质的基金会下面,以此规避法律责任。

此外,目前国内基金会还分国家级或是省级的,在地方登记的基金会只能在登记的行政区域内募款。金锦萍表示,互联网公益突破了行政区域的规定,甚至突破了国界。因此,政府需要去规范,或者重新思考这个区域限制还是否有意义。

“互联网公益还会带来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公益项目的对接已经突破了慈善组织的边界,使得供和需直接对接,人们在募捐平台上直接向某人募款,这容易产生不公平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得到的善款数额较大,而有些人得到的善款过少。”金锦萍说,目前互联网公益行业很多方面还亟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