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华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要闻 > 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一场未成年人群志愿服务的公益试验
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一场未成年人群志愿服务的公益试验

2018-08-2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张明敏


“大朋友带小朋友”的志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受访者供图)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一角(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社会组织的参与尤为重要,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发挥着重大作用,青少年现已成为志愿组织发展中的重点领域。

按照志愿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强调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必须要有成年人陪同,教育部门也加大志愿服务力度,对中、小学校均提出了参与志愿服务的要求。但关于未成年人如何参与志愿服务却不太明晰,合适年龄段的服务项目整体显现社会准备不足。

本报专访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郭新保,讲述他眼中中国未成年人志愿服务体系的探索之路。

现状:适合未成年志愿服务岗位不多

志愿服务有着一套完整的教案,因需设立项目尤为重要,了解并满足志愿服务需求是志愿服务的核心。

当前,全国志愿服务大多为单向服务,即主办方提供场地让志愿者前来服务,但志愿者通过服务能形成项目体验和学习的并不多见,这对未成年显得吸引力不够。捡烟头、擦护栏等传统型志愿项目,家长们因外部安全、空气污染、手足口病菌等也有所顾虑而望而却步。一些地方为了证明孩子做了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窗口摆放几张抹布,遇到前来为孩子登记志愿服务的家长,就让孩子拿着抹布现场擦拭后给予认证志愿服务行为。尽管愿意孩子多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爱心,但这些项目不符合未成年人的真正需求。

这些问题反映出针对未成年人志愿服务岗位研发的不足。

国家推动志愿服务政策上有四个维度:一是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无论国家政策、法律、志愿服务条款都有着具体内容规定;二是鼓励多成立志愿组织,培育志愿组织,支持组织,鼓励志愿组织为社会提供服务自我生存;三是研发志愿项目,针对需求研发,通过项目化管理推动志愿服务行为;四是大力激励宣传志愿服务行为。通过政策、队伍、项目、宣传这四个维度可以更好地推动全民志愿服务发展。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认为:“第一,应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全过程,学校课程、课外活动以及校内辐射的范围内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第二,倡导社会以及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大力开发适合未成年人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在身边、在家庭、在居所、在学校周边就能开展;第三,发展志愿家庭。推荐未成年人为户主,将未成年人的亲戚、同学、朋友作为家庭成员,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这从法律上来讲解决了成年人陪伴下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要求,攻克了未成年人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难点。”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观。

当前,博物馆、图书馆、公共设施等在检索、码书、图书交换等志愿服务岗位中已经能看到未成年志愿服务的身影,还有些阅读志愿者,通过自己的有声行动为助残、助盲机构的孩子阅读。

这些无疑丰富了未成年人的志愿服务岗位。

探索:“中学生志愿服务”试验

每年高考期间,北京四中要求各班学生提建议、报项目,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今年6月,北京四中高一八班的43名同学来到了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为期5天的小朋友互动体验项目讲解,成为中心首批“中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他们通过志愿服务为参加体验活动的小朋友们提供讲解展项所涉知识内容,引领小朋友们完成互动体验。为激发志愿团队创新思维,中心的老师在悉心讲解互动体验项目内容基础上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设新的互动体验形式。同学们分组对负责服务区域内的展教活动进行探究,通过自行设计、制作、角色扮演、模拟体验等形式,反复研讨,修改方案,最终创新完成了十个展教项目,为中小学生的体验活动增添了新的元素。参加志愿活动的程远同学表示,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同学们彼此的了解,促进了感情,也深刻地感受到工作的不易,更珍惜学校的生活。

学校有理念、中心有思想、孩子有创意,北京四中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从设计、创意、执行完全依靠同学们完成。在中心的志愿服务中,他们需要找到小朋友的兴趣点,研究、学习,再通过创意、智慧、合作、执行完成。这种“大朋友带小朋友”的独特志愿服务模式,不仅锻炼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还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综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到哪都会受欢迎。

中心表示:“这是一种方向。原来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基本还是简单劳动,义务劳动,真正以智力为服务内容的还真是不多。实际上,当前适合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项目太少,中学生志愿服务是一个实验性和示范性的项目,通过项目实验,引领项目发展。”

当前,大学属于青年志愿者、中学属于志愿小老师、小学属于伙伴体验师(小小志愿体验师)三个阶段。小小志愿体验师因年龄差不多彼此间相互玩耍,属于伙伴式教育,这个概念作为志愿服务的延伸是适合的。

中心希望为志愿家庭、青少年志愿者、中学生志愿者和低龄志愿者打造一个全龄段都能来参与的志愿服务机构。

融合:双向“育人”教育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是国家级青少年交流、交往、活动平台,有着大量的未成年在这里开展活动。

如何让未成年人更好地实践志愿服务水平,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一开始就摆在了决策者前面。

“高中生们在老师心中是大孩子,在小孩子面前是小老师,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又是志愿者。通过体验奉献时间、精力和爱心,带着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体验并照顾他们,培养同伴文化和同伴教育。”

现在大多孩子为独生子女,通过志愿服务重塑同伴文化,让大孩子带着小孩子玩耍,用相近年龄段孩子一起玩耍的伙伴式教育模式,大孩子对大人的思维理念易于接受,大孩子的发明创造也更易让小孩子接受,大孩子显得更懂得孩子的心。

中心正在打造双向育人教育平台,既要打造通过展示教育活动育人的平台,也要打造大孩子提供奉献、回报社会来培育公益心、诚信心、关爱心的教育平台。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和‘寓教于志’,带领未成年人项目体验受教育,服务未成年也受教育,形成两个维度的双向教育。

让儿童体验项目,天性得到发挥,通过引导互助、助已助人、乐己乐人,亲和力和团结力明显增强。儿童的本性是别人高兴我也快乐,在中心的活动由孩子来组织,并从带领者角度去对待其他孩子,给后来孩子示范,这让孩子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无形中得到提升,让孩子具备更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更加出类拔萃。

中心表示:“一些新来中心的小朋友需要带领,这给有过体验经历的小朋友在领导力培养上迎来机会,通过体验的先后顺序,自然形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孩子们不善言辞到表达流畅,能力从无到有,从而形成领导力的培养过程。”

发展:“常态岗位”和“课程研发”并举

北京四中率先提出小假期、实验期的理念,选择一周时间走进中心,以志愿者形式参与服务未成年人,在一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志愿服务,这等同于大孩子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对于下一步发展,中心表示:一是制度化将其变成常态岗位。通过网络和线下对接个人、班级和学校,形成个人报名、团体报名和学校共建的三种模式。二是将志愿服务模式通过研发课程向深入开展,通过课程活动化达到志愿服务的目的。

一般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活动,但将活动课程化的倒不多。课程活动化是整个综合实践课程研发的总方法,里面含有教学成分,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活动、讲解体验、分享总结形成课程化内容,按照教学流程、教案要求,专人开发,将活动变成课程。

周一至周五学生在这里开展拓展类、体验类、实践类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及音、体、美课程延伸,其中德育领域的志愿服务课程,通过培训让青少年了解志愿服务的基本理念和思想,以及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通过项目实践体验和分享总结,感受志愿服务的不易和付出的快乐,启发自己将志愿服务当成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另外,制度化是中央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践行志愿服务行为,从而形成常态化,中心将打造全龄段都可以找到的合适志愿服务项目,这个方向和空间很大,可以有很大的想象力。

中心在下课后、周六、周日、寒暑假均长期为青少年提供志愿服务岗位。另外,开设志愿服务实践体验课程,连人带讲现场服务,服务完之后彼此分享、点评,形成完整过程。

中心表示:“分享是激励机制的一部分。当前,国际上通行做法,一场志愿服务结束后快乐与痛苦、收获与感悟均通过分享环节来实现,这是志愿服务提升的核心理念,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 本报记者 张明敏